您的位置:主页 > 中医文学

公司动态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起源于华夏民族祖先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之中。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发现了火,火的应用使人类的进化过程加速,应用火来治病也就是灸法的起源。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开始应用工具,砭石的应用逐步发展为石针,应用石针治病也就是针法的起源。人类在进食各种动植物食物,发现其中某些品种具有治病的 功效,应用野生动植物治病这就是汤药法的起源。“一根针,一柱灸,一碗汤”。这就是中医治病的三大法宝,也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随着人类的 逐步进化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医为业的人群开始出现。实际上医学是从巫术开始的。在人们治病能力很有限时,人们往往祈求上天赐予人们健康,这便是巫术,古 代便有名巫师苗父治病之说。其后亦有巫师同时应用汤药治病,《山海经》曾记载巫咸、巫彭往来灵山采药。这便是医术的起源。
经过几十万年的实 践,在五千年前祖国医学已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针灸始于黄帝,本草肇自神农,脉诀传之素女”是后世人们对于上古医学流派的归纳,实际上也就是人们对古代 医学起源的一种口头传承,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也就是神农尝百草和伏羲制九针的传说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世医学。
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 时代,由于社会变化比较急剧,各种学术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也比较迅速,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有郑国子产、韩国韩非子创立的法家,齐国孙 武创立的兵家,鲁国孔丘创立的儒家,老子创立的道家,墨子创立的墨家……。在这种氛围下,医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医 籍《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和《难经》。
《黄帝内经》: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 在战国时期,为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黄帝内经》共18卷,其中《灵柩》九卷,《素问》九卷,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 穿《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解剖生理(脉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运气学说等多 方面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医学的成就。《灵柩》(又名《针经》)内容与《素问》相近,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是研究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 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战国时期(一说秦汉时期),内容包括药物理论及配伍规律,载药365种,对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能都有叙述。
《素女脉诀》现已失传,其主要内容为经脉学说,与《难经》有相似之处。
《难经》由战国的秦越人(扁鹊)撰写,本书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编纂而成,其中论及基础理论,也论及经络、脏腑、穴道、脉向、针法。提出“独取寸口”,在经络学说及命门三焦论述上较《内经》有发展。
秦 越人,又称扁鹊,是战国时代名医,其故事有二。其一,虢国太子死半日,扁鹊诊为尸厥,先研磨针石,取百会穴,再用药灸体肤入内四五分,再灸两胁下,太子坐 起,再服汤药二十日而痊愈。其二,扁鹊见齐桓侯,言病在腠理,齐候不信;五日后扁鹊言病在血脉,齐候又不信;再五日,扁鹊言病在肠胃,齐候仍不信;再五 日,扁鹊见齐候便退走,齐候询问原因,扁鹊说:“在腠理可用药灸法,在血脉可用针刺法,在肠胃可用汤药法,现在骨髓,无药可救。”又过五日,齐候果真病 了,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逃走,齐候便死了。
战国之后的汉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又出现了两位名医,这便是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 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被尊为“医圣”。亦名张机。他依据《内经》理论加以发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对伤寒的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内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 至今多数仍行之有效,为广大医家所运用,尤其是在日本,所用汉方基本上都是仲景方。中国灸法应用辛温之药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法,也基本上源于张仲景的 理论体系。
华佗:东汉末杰出的外科学家,字元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长于外科,在医学上有很高成就。他首创用酒服麻沸散进行 全身麻醉,做腹腔肿物的切除手术;创“五禽戏”鼓励体育锻炼,现有《中藏经》是托名之作。(华佗故事见三国演义,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又曾建议开颅治疗曹操 之头风病,被曹操认为谋杀而加以杀害。)
 在汉代以后有晋代医学名家皇甫谧。他根据《素问》《灵柩》有关经脉、俞穴、针法的内容,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起来,编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对经络理论、穴位位置、取穴法阐述颇详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中国灸的基本经络理论亦源于此。
 中医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时期是金元时代,亦公元1115年至1368年左右,此时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这便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在学术上, 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提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疾病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重在驱邪, “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博,治病喜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长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近代,则有著名的温热学派,温热学派 始于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当时有“外感宗仲景,热病用河间”之说。在明代末年有吴有性、戴之章、余师愚等人将河间派的热病学加以继承和发挥;在清代中叶,由 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等医家将温热理论加以完善,发挥到顶点,并创立了有别于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方法,对于温热病的辨 证论治至此亦日趋完备,温热学派的理论对于现代中医的发展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近100年来,则又有汇通学派,即取西方医学与祖国医学汇聚而沟通之义,实际上也就是中西结合治疗疾博这在早期有赵学敏、王清任等医家,后期有唐宗海、张锡纯等人,现在尚流行于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便是。当然,现代更多的中西结合专家亦是此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关注公众号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