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中医保健

公司动态

中 医 治 未 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病治病思想,是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在我国第一部医典《内经》中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 古人所说的“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意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及其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 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因此中医“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未病先防”,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 “既病防变”,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病后康复”,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是中医治则学说 的基本法则和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 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一、治未病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 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 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因此,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 征”或“隐态”, “辨病”与“辨体”相结合,且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二、既病防变,治病后防其传变。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首先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向胃癌转变倾向,部分脂肪肝患者可 发展为肝硬化等,有病早治也包括如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临床调理,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时、防在疾病未演变之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次防疾病 复发,或不留后遗症或减轻临床后遗症。对一些反复发作,如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慢性病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 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冬病夏治”, “春病冬防”,注意调摄情绪、加强体育锻炼,疗效确切。
三、养生调摄,病愈防复。“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一般病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养生 调摄。针对患者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病不复发的目的。譬如肿瘤病术后或放化疗后的中医 扶正治疗。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类医学应该是关于“健康”的学问,而不是关于“疾病”的学问。治疗“已病”只是在疾病发生后不得已的应对措施,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该说是中、西医的共识。
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的掌握上来看,不能实施有效的预防。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 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或干预;中医“治未病”,以 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从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主张通过体质辨识,因人制宜,科学膳 食、调摄精神,体育锻炼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维护“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
                                                                                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卓立甬
关注公众号关闭